发表时间: 2024-09-16 10:53
又到一年中秋时,每年这时人们都会吟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首千古绝唱正是苏轼在密州(今潍坊诸城)为官时,在超然台饮酒赏月、乘兴创作。
讲起苏轼与密州的缘分,就不得不提“超然台”与苏轼“超然”的心态。
诸城超然台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是超然台建成后,苏轼登台环顾全城春光,诗兴大发而成。
既然“春未老”,既然“半壕春水一城花”,为何景色宜人却“咨嗟”叹息呢?这要从苏轼当时的境遇说起。宋神宗熙宁初,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派到杭州作通判,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自请出京任职,因为弟弟苏辙在齐州(济南)为官,他想离弟弟近些,来到山东密州作知州。
从富庶的杭州来到欠发达的密州,苏轼心理落差很大,对环境的不适使得他心情低落。《超然台记》中说,“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凝余之不乐也”。
苏轼到任时,正值密州连年大旱,蝗灾泛滥,加之王安石新法推行过快,民生艰难。为了尽快消除蝗灾,苏轼身先士卒,指挥捕蝗救灾,采用火烧、用泥深埋的办法,取得了灭蝗斗争的胜利。由于连年饥荒,不少家庭把嗷嗷待哺的婴儿弃之道旁,苏轼下令州府官员到野外去捡拾弃婴,几天时间,州府就收养了将近40名弃婴。苏轼为官清廉,与民同甘共苦,时常采摘野生枸杞和山菊花食用,他的主政事迹一时传遍全城。州里的开明乡绅被感动,纷纷拿出粮食救济灾民,使全城度过灾荒。
在春旱时,苏轼还亲登常山祈雨,如愿得雨,旱情缓解。他高兴写下《次韵章传道喜雨》:“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雷公诃电母。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从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
同时,苏轼率百姓兴修水利,在邞淇河上筑坝修堤,“壅邞淇水入城”,以此来抵御山洪,缓解干旱。他在《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写道:“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熙宁八年(1075年),密州“蝗旱相仍,盗贼渐炽”。苏轼为民伸张正义,上书朝廷,建议治盗必先治本,应与治事、治吏相结合,从根本上杜绝盗患。公开悬赏缉盗,平定盗患,赢得百姓爱戴。
在密州待了一年,苏轼灭蝗赈灾、扶贫济困、兴修水利、缉盗维稳,在他的治理下,密州灾情消退,盗贼平息,百姓安居乐业,苏轼的心境也发生了转变。“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他不仅心情转好,还常与朋友登高、聚会、乐游,因此“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他的白发变黑,感觉自己“返老还童”了。
熙宁八年8月,苏轼着手城市建设,以工代赈,将城墙西北处北魏所建荒废楼台修葺一新,弟弟苏辙取老子《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赋名“超然台”。苏轼深爱此台,亲笔题写“超然台”三字。他请苏辙、李邦直、文与可等文人墨客各写《超然台赋》。苏轼多次登上超然台,把酒临风吟诗作赋,并主持超然台雅集。他邀请自己的同僚和文友们,为超然台创作诗文,宣传密州。虽然一些人没有到过密州,没有一睹超然台的风采,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作品也包括了司马光、王安石、文彦博、苏辙、李清臣等名家的作品。超然台一时闻名遐迩,成为密州八大胜景之首。
密州距离齐州并不远,但苏轼在密州两年间,因公务繁忙,亲兄弟一直未能相见,因此《水调歌头》中既有热爱生活、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又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写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表现了对弟弟的深切思念。
虽然苏轼的人生尚处于低谷:官场失意,20岁名满京师但40岁仍在各地流转,抱负无处施展,而且心爱的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又与弟弟七年未见……但他勤勉工作,怀抱“超然”的心态苦中作乐,因此在密州的两年,迎来人生中文学创作的小高峰。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等都在这时期写就,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脍炙人口的诗词。
历代文人名士为了缅怀苏轼,常慕名登台凭吊,留下许多名诗佳句、墨迹刻石。而苏轼之后的密州知州和诸城知县们,追慕苏轼的功业,把超然台作为文学圣地,不断修葺超然台,史料记载达16次之多。1948年超然台毁于战火,2007年原址复建。千年传承中,超然台已经成为密州文化、诸城文化最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