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5-27 16:15
阿难被排挤出“七叶窟”,差点不能参加佛经结集
“戒律”一直是佛教的根本大问题。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他的堂兄提婆达多提出了“五法”,要求所有的僧人终身乞食、终身穿粪扫衣、终身露坐(不住室内)、终身不吃盐、终身不食鱼、肉。此“五法”遭到释迦牟尼的反对,双方为此发生争执,提婆达多脱离僧团,另立门户。提婆达多派直到唐朝仍然存在,玄奘法师到天竺取经时还曾遇到过他们。
关于是否要坚持“苦行”,是否要将世俗欲望压缩到zui低限度?佛教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个是以大迦叶为首的“头陀”派。他们推崇苦行,认为苦行是获得解脱的关键法门。大迦叶经常在墓地尸林中打坐幂想,任凭日晒雨淋,忍受着身旁尸体腐烂的臭气,他常年穿着破烂不堪的粪扫衣,过着極其简朴的生活。他的苦行连佛陀都看不下去,劝他不要再坚持。但大迦叶终身都没有放弃苦行,因而在僧团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威望。佛陀去世后,大迦叶坚持信众要严格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不能做任何更改和变通。
另一个以富楼那为首,提倡“灵活持戒”。他们认为在不同的地域和人群中,戒律应当作适当的调整,以便于不同的信众遵行。富楼那号称“说法第壹”,在释迦牟尼诸大弟子中,以善于讲说佛法,吸引信众而闻名,是佛教的“宣传部长”,长期到不同的地区和人群中弘法。他深知不同地区和不同的人群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性,如果不对戒律做适当变通,佛法将很难普度众生。
对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奉行的是不苦不乐的中道,他并不认为苦行是获得解脱的途径,但他允许迦叶坚持自己的修行方式。而对于那些在外从事弘法工作的弟子,佛陀也曾对他们承许过“小小戒可舍”,意思是可以做细节上的变通。
保守派与改革派虽有分歧,但由于有释迦牟尼居中协调,双方并没有发生争端。但是,当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在进行佛经结集时,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对此,佛陀临终前曾确定大迦叶为自己涅槃后的僧团领导人。其实大迦叶比佛陀的岁数还大,但他的身体很硬朗,而舍利弗、目键连等大弟子早已去世,阿难又太年轻,僧团中以大迦叶的威望zui高,所以佛陀其实也没有选择,只能确定大迦叶为接班人。
而在更早一些时候,佛陀曾确定舍利弗、大目健连、阿难为“付法人”。佛陀曾对自己以往的言教,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系统性地讲述给三人听闻。但舍利弗、大目健连早于佛陀去世,阿难便成了佛陀涅槃后听经闻法zui完整的在世弟子。为了保持“佛法一味”(教义的统一),佛陀临终前再次明确阿难为“付法人”。对于一个宗教组织来说,“付法人”甚至比行政领导更重要。
公元前485年,佛陀在拘尸那国跋提河边的树林中去世时。当时摩诃迦叶并不在场,当他得知佛陀涅槃的消息后,立即带着众弟子赶往拘尸那国跋提河边。在赶路的过程中,他听到一位僧人说:“你们为什么这么难过呢?佛陀入灭后,我们不是更加自由了吗?”
僧团中有这种想法的人竟然不在少数,这使大迦叶非常着急。于是在举行了佛陀的荼毗仪式后。大迦叶立即召集众阿罗汉到王舍城外的七叶窟进行佛经结集。
据说当时响应大迦叶号召赶往七叶窟的僧人有九万九千九百六十人。大迦叶只挑选了五百名阿罗汉进入七叶窟,其余众人则被排除在窟外。
但在开始时,“多闻第壹”的阿难也被排除在七叶窟外,大迦叶的理由是阿难尚未证果,而且指责他曾犯下了六项突吉罗罪。
阿难当时的处境非常难堪。佛陀在世时经常称赞他,现在佛陀一去世,他就遭受了被排挤的耻辱。
阿难对大迦叶说:“阿罗汉心无挂碍,不能做佛陀的侍者,我为服侍佛陀不得已而保留一些凡夫的习性。其实我早就可以取证了。之所以不取证,是为了服侍佛陀。”
但大迦叶对阿难说:“你在服侍佛陀时六次触犯‘突吉罗罪’,你应当做突吉罗罪忏悔,不能参加佛经结集。”
阿难:“我犯了哪些突吉罗罪,请大迦叶尊者指出来,以便我作突吉罗忏悔?”
大迦叶:“佛陀不同意女人出家,你却为大爱道等女众反复劝请。佛陀因你的反复劝请而允许女人出家,使原本一千年的‘正法’缩减一半,只剩下五百年。这是你的突吉罗罪!”
阿难:“三世诸佛皆有女众弟子,为什么我释迦牟尼佛不能有?”
大迦叶:“佛陀食用了纯陀供养的蘑菇后中毒,想通过喝水来jiě毒,派你去河边取水,但你却没有取来水,使佛陀毒发得更快,这是你的突吉罗罪。”
阿难:“我去河边取水时,正好有五百乘车从上游截流而过,河水被弄得很赃,我不能取赃水供养佛。”
大迦叶:“再赃的河水以佛眼看来也是清净的,你为何不取水?”
阿难:“这是我的突吉罗罪,我愿做突吉罗罪忏悔!”
大迦叶:“佛陀入涅槃后,你将他的衣服全部脱掉,让众女人观看佛陀的阴藏相,这样可耻的事也做得出来,这你的突吉罗罪。”
阿难:“我是为了让她们对女身厌弃,坚定向佛之心。”
大迦叶:“你曾用脚踩踏佛衣,这是你的突吉罗罪。”
阿难:“当时刮起了大风,我去帮佛陀收衣服时不小心踩到的,并非有意对佛不敬。”
对于迦叶的指控,阿难都做了辩解。窟内众阿罗汉一致裁定:阿难犯突吉罗罪,需作突吉罗忏悔。阿难只好长跪于地,在众阿罗汉面前作了忏悔。然后大迦叶当着众阿罗汉的面,牵着阿难的衣服,将他送出了七叶窟。
大迦叶对阿难说,你证阿罗汉果后再进来。
“多闻第壹”的付法人被赶出去之后,七叶窟内以谁为主来诵出经文呢?
阿那律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说:“舍利弗也是佛陀钦定的‘付法藏者’,号称‘第贰佛陀’,他虽然早已涅槃,但他的弟子㤭梵钵提得其真传,可担此任。㤭梵钵提现在尸利沙树园,可派人去请他。”
大迦叶于是派一名下座比丘去尸利沙树,邀请㤭梵钵提来参加会议。
下座比丘在尸利沙树园找到㤭梵钵提,对他说明了来意。
㤭梵钵提问他:“为何要我去呢,僧团里发生矛盾了吗?”
下座比丘:“佛陀入涅槃了,大迦叶号召五百阿汉在七叶窟结集佛经,想请大师去会诵经藏。”
㤭梵钵提:“我师父舍利弗呢?”
下座比丘:“舍利弗尊者早已涅槃。”
㤭梵钵提:“为何不请阿难尊者诵出经藏,他是多闻第壹。”
下座比丘:“佛陀入涅槃后,阿难尊者俗情难断,整日忧愁哭泣,无法担当此任。”
㤭梵钵提:“佛陀之子罗睺罗呢?可以请他诵出经藏。”
下座比丘:“罗睺罗得证阿罗汉后,整日无忧无虑,不关心教中事务,连佛陀的葬礼都没出席。”
㤭梵钵提:“父子之爱难断,罗睺罗已断,当然无忧无虑。我也无忧无虑,而且我师父已涅槃,所以我不想参与佛经结集了。”
下座比丘没有将㤭梵钵提请到七叶窟来。
而窟内没有哪一位阿罗汉能诵出佛陀身前的全部言教。经过一番讨论后,还是把阿难请了进来。因为只有阿难能将佛陀一生的言教全部复述出来。
据说阿难由于被赶出七叶窟而深感羞愧,于是发奋精进以致于短时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然后他去敲洞窟的大门。大迦叶问是谁在敲门?阿难说是我。大迦叶问他来干什么?阿难说自己已经证果。大迦叶说既然你已经证果,那就从锁孔里面钻进来吧。
阿难于是显示神通,直接从锁孔中钻了进去。
迦叶见阿难确实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便对阿难解释说:“因为佛陀身前对我有过交待,要我帮你摆脱俗情,助你证果……”
然后,大迦叶请阿难坐于“师子座”,诵出佛陀的言教,由窟内众阿罗汉相互质证。
阿难说:如是我闻,佛陀在某时某地说了些什么,有某某人在场可以证明……
阿难像复读机一样背诵着释迦牟尼身前的言教。他每诵出一段就停顿下来,等着众阿罗汉提出异议,以确定与佛陀生前所说是否一致?如果有异议就当场讨论,直到所有阿罗汉都没有意见了,才确定为大家公认的佛经。
阿难诵完经藏后,接下来“持戒第壹”的优婆离尊者诵出律藏。但在优婆离诵出律藏的时候,窟内再次发生了争议。
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小小戒可舍”的问题。
在优婆离诵出律藏后,大迦叶发表讲话,他说佛陀制定的戒律要作为永世的法则,永远不得更改。佛陀已经作出规定的,后世一定要执行。佛陀没有作出规定的,后世也不得作出规定。(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
但阿难提出异议,佛陀曾对他说过“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
众多阿罗汉证实阿难说的是事实,佛陀确实曾说过“小小戒可舍”,他们可以作证。
但大迦叶问阿难:“当时佛陀说了是哪些‘小小戒’可舍没有?”
阿难说:“佛陀没有说具体哪些小小戒可舍。”
于是,大迦叶对众阿罗汉说:“戒为佛法之根本。佛陀没有说哪些小小戒可舍,后世弟子就不可随意舍戒,否则佛法将会因随意舍戒而衰亡!”
窟外结集
据说号称“说法第壹”的富楼那当时并没有参与七叶窟内的集结。因为佛陀涅槃时,他在很远的地方弘法。当他得知佛陀涅槃后,大迦叶召集僧众集结佛经时,立即带着自己的弟子赶往七叶窟。但是,当他赶到七叶窟时,佛经结集已经结束了。
大迦叶向富楼那通报了结集佛经的情况。
富楼那听完后,对阿难诵出的经藏没有异议。但对律藏有异议,他认为有些戒条制定得太过严苛了,不做适当的调整在有些地方无法执行。
富楼那认为佛陀在世时曾说过的“小小戒可舍”,其愿望是为了普度众生,所以后世弟子在一些细节上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也是如法的。
但大迦叶坚持认为,佛陀虽说过“小小戒可舍”,但并没有具体说哪些小小戒可舍,后世弟子就不能擅自改变,否则后患无穷。
富楼那说,舍与不舍这个问题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判断,而未来的情境是无穷无尽的,佛陀不可能一一作出说明。
双方为此辩论了很久,都言之成理。
富楼那后来对大迦叶说:你可以结集,我也可以集结。
于是,富楼那也召集“五比丘”等数百名大阿罗汉,又进行了一场佛经结集。相对于大迦叶组织的“窟内结集”,富楼那组织的这个叫“窟外结集”。
关于“窟外结集”存在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传说富楼那早于佛陀去世,不可能组织窟外结集。也有说他在佛陀涅槃十年后才去世。还有传说,阿难参加了文殊菩萨在铁围山组织的大乘佛经结集。
关于戒律问题,一百年之后在东方的毗舍离还有一场大结集。
参考资料: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杜继文《佛教史》、平川彰《印度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