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0-07-20 16:50
《元乂墓志》,又称《元叉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冀州刺史江阳王元公之墓志铭》。《元乂墓志》与盖,分别于1925年和1935年出土于洛阳前还资村(今向阳村)东南一大冢内,现均存于开封市博物馆。
墓志为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七月二十四日刻。盖之高、宽均86厘米、厚16厘米,上面满刻精细之云龙纹,但无题字,四角残缺。志之高、宽均81.5厘米、厚19厘米。志文为楷书,40行,满行40字,全文近1600字,无撰书者之姓名。志石完好,文长字小,书刻俱佳。
元乂墓志
墓志盖
一、《元乂墓志》的主要内容及元乂其人
《元乂墓志》介绍了墓主元乂的身份及生平事迹。
据志载:元乂,字伯俊,河南洛阳人。道武皇帝之玄孙。太师京兆王(元继)之世子。初除散骑侍郎。尚宣武胡太后(谥号为灵皇后,史书多称灵太后。)妹冯翊郡君。历任散骑常侍光禄勋、侍中领军将军,卫将军。授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
志称元乂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他“学综坟籍,儒士攸宗”,“少好黄老,尤精释义”,儒释道三教皆有涉猎。孝昌二年三月二十日,宿卫禁兵二千人夜围公第。元乂“仰药而薨”。春秋四十有一。赠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冀州刺史。皇太后亲临哭吊,赗赠有加。遣中使监护丧事。孝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窆于成周之北山长陵茔内。
元乂,其事附见《魏书·道武七王·京兆王传》:字伯俊,小字夜叉(志中书为“乂”)。其妻为灵太后之妹,因其关系,升任要职,执掌国柄,恃宠骄横,曾杀死清河王怿、中山王熙,甚至囚禁灵太后。灵太后与肃宗元诩密谋除乂,先解其侍中官职,后降其为民,接着发禁兵包围其第,叉饮药而死,春秋四十有一。
志史相校,颇有异同详略。志中言其遇害,言词隐晦,史书则言其赐死。传记其赐死事甚略,又失书赐死年月,志中所记赐死经过及年月可补史缺。对其骄横拔扈的恶迹,志则讳之不言。
二、元乂墓和最早的星象图
1974年,北魏元乂壁画墓在孟津县朝阳镇后海资村被发现。当时河南省孟津县向阳大队社员准备在这个古冢内建一蓄水池,撬掉墓室的青砖砌水渠,遂将元乂冢早年的盗洞挖开。洛阳博物馆得知后,当即派出有关专家前往现场调查,并劝说社员停止施工。
经过勘察,元乂冢墓室下部为正方形,上部为穹窿顶,南北长7.5米,东西宽7米,高约9.5米,墓室东、西各有一假耳室,门外的斜坡墓道长30米,宽3米。因此墓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被盗掘过,墓内随葬器物无存,但墓顶的“星象图”保存得比较完好。
“星象图”中,银河纵贯南北,河中涂有浅蓝色波浪,以象征“天河”,波纹呈淡蓝色,清晰细致;整个彩图约52.5平方米,星辰300余颗,亮星之间附有连线,绝大多数星宿名称可以辨识。
许多天文学家考证后认为,这幅图显示星象是正月的晚上或七月凌晨前的天空,它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幅度最大、星座最多、标位最准的一幅,比已发现的五代时期的《敦煌星图》(940年)早414年,比北宋时期的《新仪象法要星图》(1094年)早568年,比著名的南宋时期的《苏州石刻天文图》(1247年)早721年。以此图成画的时间计算,我们先祖研究星象学要比欧洲早1000年,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星象学一份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北朝元氏宗室墓志书法风格简述
北朝墓志主要为元氏宗室墓志。由于选石精良,镌刻精细,充分表现了书者的笔韵和刻工的刀法,志文书体已近楷书,被称作魏碑体,历来被视作古代书法艺术珍品。
其书法风格大致可分为雄强与秀美二派。
太和景明年间,迁洛未久,此时魏碑用笔以方笔为主,结体缜密,法度森严,略取侧势中敛外放,书体雄强厚重,端方峻整,极具阳刚之美,是魏碑的主体风格。如康有为所说:“气象浑穆,魄力雄强,点画峻厚”一类。如北魏太和改制后出现的第一方墓志《元桢墓志》既无隶体法则,又没有唐人间架习气,以成熟的楷法出现,成为典型的流行于洛阳邙山的墓志书法风格。北魏元羽、穆亮、元嵩、元思、元详、元勰等墓志同属此体的作品。有学者称之为“北魏邙山体”。
元桢墓志
北魏正光以降,由于南北文化的相互渗透,南朝秀美飘逸的书风对北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魏前期那种险峻奇崛,棱角分明的特征逐渐减少,代之以清丽温婉,和缓舒朗;结体方正平稳,用笔改方为圆,书体秀逸、平和雅致。如元倪、元焕、元纂、胡昭仪、元悌等墓志。另外魏碑的书写也有古朴稚拙,天真自然者,不为一般法则所囿。如元鉴、奚智墓志,看似不合法度,结构和用笔有较大随意性,但恰如康有为所说:“笔法跳跃,结构天成,兴趣酣足”。
胡昭仪墓志
《元乂墓志》制作精良,文采飞扬,书法圆润秀美,虽不见撰与书者姓名,但据元乂的身份与死后礼遇,必出当时名家之手,属官方精心安排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