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1 23:26
归化城厅志:跳神记
作者/孙树恒
一
最近阅读《归化城厅志》里面有许多趣事,记载的详细,其中有一个“跳神记”,可谓是当时归化城正月里的重要活动。不过,是繁文古体,可真是得细细琢磨一番。
“跳神记”作为归化城正月里的重头戏,热闹非凡、充满神秘色彩的。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民众们祈求平安与幸福的重要方式。活动中,人们身着盛装,手持各种法器或道具,随着鼓乐声起,翩翩起舞。这些舞蹈往往寓意深远,有的模拟神灵降临,有的则讲述着古老的神话故事。通过舞蹈,人们与神灵沟通,整个归化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我已经能够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了。
二
正月里,归化城大小喇嘛,在这欢庆的时刻,归化城的大小喇嘛们身着华丽的礼服,尤其是那醒目的黄色与红色交织的袈裟长袍,不仅彰显了他们的尊贵身份,也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这些服饰的色彩与样式,虽与军民官吏有所相似,但细究之下,仍能分辨出各自的独特之处。
至于那位在归化城喇嘛庙中,身着黄衣、端坐面南的僧人,他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仿佛真的能够洞察前世今生。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对这位僧人的身份与修为产生了好奇与敬仰。而他升坐时的特殊服饰,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
品级大喇嘛在年班朝觐时的着装规范,以及这些服饰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归化城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领袖的尊重与重视。
三
跳神的话就是会跳兴起所谓跳布札啊,各寺大小喇嘛在正月十四日晚上一起登上高楼吹角角,以铜和锡镶骽骨做的,众僧人装束打扮,黎明齐集塔寺前,如天魔舞有青狮白象,把纸粘木做的,四只脚有轮,拉出来后,太阳出来了,各回寺拌演他的札萨克喇嘛或达赖喇嘛在殿上,向南占据高坐褥用黄缎穿棉极厚褥子几层,高几尺。对面寺门前张黄伞盖,一个喇嘛戴寿星面具,面向北坐前列,小孩有三尺多,戴面具的小和尚,五合掌侍东西走廊,戴假面具,穿灰白色,紧上衣裤子憔悴作枯死的骨头形状的,几十人都围绕三尺左右儿童左右。
殿阶西南侧,因喇嘛几十人作两行列,各五个头戴紫毡帽,高二尺,前钩后脊起如折扇子形,穿紫色的衣服穿的衣服,袒右肩左肩,前后用紫布受到的,卷交替约长数丈,左手执有权柄鼓,圆的直径两尺,柄拄在地上,用右手拿着抱着敲打它们。
四
在寺门之内,戴寿星面具的在稍北之处,喇嘛们围绕着一个小孩,吹响着各式各样的号角,那声音既有龙吟之深沉,又有虎啸之威猛,每一种号角都承载着独特的制作工艺与传说。头颅贮水、脂水燃灯,这些奇特的细节更是为这场仪式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
随着鼓声与钟声的交织,地震般的轰鸣似乎让殿瓦都为之颤动,几十位如同枯骨般的修行者聚集在阶下,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着大周转,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虔诚而有力。商羊舞的舞步,在鼓与号角的指挥下,更显灵动与和谐。
随后,一位身着黄色织锦纹锦袄靴裤的老人缓缓走下台阶,他的龙锺形态与笑容可掬的面容,仿佛给这场仪式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几个小孩身着花衣绿帽,扶持着老人前行,他们的步伐虽显跌跌撞撞,但那份纯真与喜悦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紧接着,又有一位装扮如女子的舞者出现在众人面前,她头上的雉羽与身上的锦衣云肩,都彰显着她的不凡与优雅。随着她的起舞,手中的拂柄化作骷楼之形,更是为这场仪式增添了几分奇幻与诡异。她的舞姿轻盈而曼妙,东西顾盼之间,仿佛在与周围的空气进行着某种神秘的交流。
整个场景充满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之中。这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宗教意义,让人不禁为之沉醉与赞叹。
五
殿上又走出八位妆束如前女子的舞者,预插雉羽,与四都的舞者共舞,这样的场景定是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接着,出现的多队舞者,无论是两人相对起舞,还是四人共舞,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舞蹈技艺和默契。而那些牛头人、龙头、鹿头等面具的加入,更是为这场仪式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威严。
这些面具用漆漆成,容貌狰狞如蛇神牛鬼,袍多紫黑色,五彩云霞,与前十六岁女子的花舞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那个牛头人与插雉羽的舞者共舞的场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的舞蹈虽然看似简单,只有前后旅转及用衣袖拂左右等动作,但在这简单的动作中,却蕴含了深深的情感与敬意。
仪式结束后,东、西各老人的表现也令人动容。他们仍然保持着前形态上到正坐在,前用头到地上,抽出如帛的物品献给寿星,这无疑是他们对寿星的一种最诚挚的祝福与敬仰。而寿星也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这份敬意,他摩顶受夀星,扶五沙越上,黄伞盖房,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充满了庄重与神圣。
最后,随着鼓声和号角声的响起,仪式达到了高潮。那些跳舞的人像商羊翘脚般退入殿内,寿星老人也依次进入外殿。而庙门外则烧起了成百上千的骷胶形状之物,这或许是为了祈求某种神秘的力量或是纪念逝去的先人。
六
在这热闹非凡的一天,街道上人潮涌动,男女老少结伴而来,将整个城市装点得热闹非凡。他们汇聚于此,只为亲眼见证一场盛大的庆典。寺庙的门前,人群川流不息,进出之间,一位喇嘛手持青绢巾轻轻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对这场仪式的虔诚与专注。
人群中,不乏怀抱孩童、虔诚跪拜的身影,他们或是为了祈求平安,或是为了感恩还愿。每当有人认为自己的心愿已得偿所愿,便会慷慨解囊,投下几枚铜钱或几张纸钞,随后在欢声笑语中散去,留下一片温馨与祥和。
这场庆典的核心,是一场名为“跳神”的仪式。商人们纷纷议论着,说这跳神之举,实则源自古人用以驱邪避疫的古老传统。虽然形式各异,风俗有别,但其中蕴含的祈福与驱邪的美好愿望却是相通的。
而在这场庆典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扮演神灵的小喇嘛们。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化着精致的妆容,以精湛的演技诠释着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他们的表演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让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年复一年,每当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各大寺庙都会举办这样的庆典活动。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明。
七
六月十四日崇福寺,晾甲之后也是如此。
晾甲的典,源于圣祖仁皇帝,所留下的盔甲和弓箭。哈达如白绢上织佛像,康輶(康有为)纪行里对这番习俗与古代的束帛礼,这其中的一部分。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