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厦门女子公学校徽的传奇故事

发表时间: 2024-08-11 16:02

厦门女子公学校徽的传奇故事

厦门女子公学银质校徽。

近日,徽章收藏爱好者蒋治得到了一枚“厦门女子公学”银质校徽,并意外挖掘出了这枚校徽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据《厦门指南》(1931年5月版)中《厦门妇女教育概况》一文记载,根据当时调查,厦鼓两地共有女学24所,厦门女子公学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爱国侨领余佩皋创办的厦南女子学校、美国归正教会创办的鼓浪屿毓德女学校等知名女校。厦门女子公学在1931年仍存在,约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具体时间待考)停办。

从一枚校徽到一份传单 揭开厦门女子公学创办历史

  昨日,记者见到这枚校徽,银质鎏金,整体呈菱形,长3.7厘米、宽1.8厘米、重6.8克,系用银片单面打砸制作的,背面有“厦门协发”和“纹银”两个戳记。蒋治介绍,两个戳记表明该枚银校徽是由当时的厦门协发银铺制作的,成色为“纹银”(足色白银)。

  蒋治说,上个月,与他相熟的一名旧货贩子告诉他,正在整理一批刚从漳泉等地收获的清朝至民国时期的银质杂件,他立即前去挑选,相中了这枚“厦门女子公学”校徽并购藏。

  得到徽章后,蒋治因找不到相关资料,于是发动藏友们帮忙,泉州一名资深藏家提供一份收藏的《厦门女子公学、民立学校沿革之小引》,是1927年这两所学校的负责人前往南洋劝学募捐时,发给南洋华商的传单。

  这份传单详细说明了厦门女子公学的创办过程。当时欧风东渐,厦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为立国之基础,而男女虽有性别的区别,但天资与气魄是相同的,国家之所以不能自强,皆因格外重男之旧风,对女子教育漠不关心。民国初年,厦门民间人士在现思明区傅厝墓一带创办了厦门女子公学,因求学的女孩多,校方一方面在菜妈街重建校舍,另一方面设分校于梧桐埕,并将位于梧桐埕的校舍命名为“民立女学校”。

  从创办到1927年,厦门女子公学、民立女学校毕业的初小、高小女学生有十余届,升学进入中学及留学国外的女生也不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学校有心培养更多女学生 爱国华侨为教育慷慨捐款

  《厦门女子公学、民立学校沿革之小引》中还提到,在那个烽火年代,厦门被视为“世外桃源”,周边地区居民纷纷迁居厦门,适龄适学儿童也增加了,但“百孔千疮之平民救口尚恐不赡,何能备足以资子弟之栽培”。

  厦门女子公学、民立女学校虽有心培养更多女学生,却面临校舍建设等经费紧缺的困境。1927年农历八月,厦门女子公学校董陈振元、民立女学校校董陈学海向南洋华侨发出倡捐书,期望南洋华侨接待厦门女子公学庄校长、民立女学校叶校长的助学劝捐。

  蒋治说,另一名藏友收藏的1928年2月13日的华侨银行票据显示,当时“厦门民立女学校”的校长是叶思忠,应该就是《厦门女子公学、民立学校沿革之小引》中提及的叶校长。

  另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马尼拉中华商会第二十六届会长、晋江籍华侨领袖郑焕彩,曾为厦门女子公学慷慨捐款。

(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