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潍坊社区非遗传承,情满中秋共襄盛举

发表时间: 2024-09-12 19:58

潍坊社区非遗传承,情满中秋共襄盛举

大众网记者 牛鞠榕 通讯员 王鹏 潍坊报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时中秋,老潍县在祭祀月亮时有种风俗——在祭月、赏月的同时,还要在月光下“念月”。中秋节来临之际,在奎文区廿里堡街道南屯社区便民之家,开展了一场蕴含着浓厚节日氛围的“情满中秋,巧做面月”活动,制造了一场文明实践与文化习俗的完美融合。

活动现场,桌子上早就摆满了制作蒸月的各种材料。巾帼志愿者与居民一起科普学习中秋节的各种习俗,一同制作非遗美食“面月儿”。

面团揉好后,先用擀面杖将面擀成两个厚圆饼,然后在其中一个厚圆饼上均匀整齐地摆上一层枣,接着将另一个面饼覆盖其上,一个“月”的雏形也就形成。然后就是制作“云肩”,“云肩”实际上是“月”最上面的一层带花边的较薄的面饼,在这层较薄的面饼上,可以创作各种自己喜爱的图案。很快,一个个充满吉祥团圆寓意的“月”就在大家的巧手中呈现了出来。

“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这是晚清潍县翰林梁文灿填写的《蝶恋花·中秋》一词,对当时的“念月”情景进行了描述。

一位志愿者向记者介绍,“念月”在潍坊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念月”时,每人拿着一个“月”,唱着朗朗的歌谣,充满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使中秋佳节更富有人间烟火的韵味。念完后,“月”就可以分割,每人一块,开始食用。

以前每到中秋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月”。一般的家庭都是姥姥给外甥做,也有的是母亲做。主妇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把“月”做得非常漂亮。随着历史演变与经济提升,“月”在一些地方也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月饼,而潍坊却把它的原样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这是潍坊人民对历史的特殊贡献。

为使此次活动更有意义,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家的温暖,经与志愿者共同商议,面月儿出锅后,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将蒸好的面月儿连同其他慰问品送到社区部分困难家庭中,向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南屯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活动,既是一场美食的制作,让居民进一步了解、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弘扬了传统文化,更是社区和居民之间一种情感的交流,加深了邻里情谊,温暖了困难家庭,促进了社区和谐。今后,社区将继续开展更多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居民有更好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推进“美好社区·幸福家园”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