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跟随苏轼看人生:品美食、悟人生

发表时间: 2024-05-29 10:40

跟随苏轼看人生:品美食、悟人生

封面|叮叮笑笑生 ©

海报|网络 ©


极物君语:


即使到了千年后,我们依然怀念这个“天下第一会吃,天下第二有趣”的老朋友。


他笔下风味仍在人间烟火处飘香,脑海中,他还是乐呵呵的模样。




若一个人随便写几个字,就写出“天下第三行书”,


那一定是个厉害的书法家


若一个人随口吟几句,就代表了文坛诗词的高峰,


那必然是个有才的文学家


图|纪录片《苏东坡》 ©


若一个人修桥堤、治灾患,又抗洪水、济民生,重视教育普及,且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交乞儿百姓,


那真是个心怀苍生的大善人


若一个人与友人相交风趣,与仇人相处豁达,与兄弟相知动人,与爱人相恋痴心,


那会是个幽默宽厚的有情人

图|纪录片《苏东坡》 ©


而如果以上皆是一人,他更会画画、坐禅论道、略懂医术,又知天文地理,集百家之长,还很会做饭——


从丰腴软糯透着晶亮的猪肉,到鲜美无可匹敌的河豚,从清脆生香的春笋,到咕嘟咕嘟炖到咸鲜的羊蝎子……无一不精,那我就不得不说他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妙人,不光想要认识他,还想要和他一起吃饭。


这个人就是苏东坡

图2|《拿一座城市下酒》©


当答案揭晓时,你会发现,再多厉害的标签,都不如这一个名字,来得亲切,打动人心。


三个字就像一个咒语,念出来就让人会心一笑——他可真是绝了!


我们依然记得“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这些光彩照人的句子;


也在途径黄州杭州徐州湖州密州扬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地时打卡历史遗迹,听闻他的传奇;


更忘不了那些年,他所历经的「风花雪月」和烟火人间。

制图|极物 ©



苏轼不生于宋朝,或许还是苏轼,但宋朝没有了苏轼,未必还是今日闪耀着文坛荣光的宋朝。


作为风一般的男子,苏轼,可谓把一个“风”字玩透了。


1037年,四川眉山的一声啼哭,苏轼闪亮登场。

图|纪录片《苏东坡》 ©


1057年,他和弟弟进京赶考,一举拿下第二,赢得皇帝“为子孙谋得两宰相”的赞扬。


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年少成名的苏轼,仕途也曾一片光明,与人谈笑风生,周围簇拥繁盛,尚是一位拉风的靓仔。

图|纪录片《苏东坡》 ©


他会在微风拂面之时,赏“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


在春风沉醉的夜晚,泛舟轻嗅荷花夜开风露香”

图|网络 ©


在夏日清幽之时,与好友品味龙团、龙井茶风之鲜灵;


在金黄璀璨的秋日,品味一口醉蟹的琼露香脂,配着黄酒秋风也暖……

图|《螃蟹的征途》 ©


苏轼的潇洒,不光在眼前的美景,更在手下的恣意。


他生平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种竹食笋更画竹。

图1|《拿一座城市下酒》 ©


在杭州,他端坐画堂,手边唯有朱砂,几笔放墨,红竹生风。


有人问:“世界上哪来的红竹?你这不是乱画吗?”苏轼坦然一笑“世界上也没有墨竹,既然乌墨可以,那么红竹又有何不可?”


与他“我书意造本无法”的气度不谋而合,足见其潇洒风骨。

图1|纪录片《苏东坡》 ©;图2|李传波《竹·苏轼》 ©


在顺遂之时,日子实在是风一般的畅快,透着宋朝文人的风雅,和苏轼的超然自在。


“行乐当及时”的他,“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不修边幅的坐相,却也因“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有了不一般的风姿。


难怪多年后苏轼送别友人,回首往事时,也不忘自恋的写下“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

图|纪录片《苏东坡》 ©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转折。


时而春风化雨,时而冷风生寒。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苏轼,终究迎来风吹浪打,在花花世界中,跌了跟头,持续打卡不同阶段的贬谪之路。


有人跌倒,哭泣不止,停滞不前,而有人“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饱。


被贬黄州,苏轼念着“火候足食他自美”,让东坡肉的香气飘香十里;

图|纪录片《鲜生史》 ©


被贬惠州时,他“日啖荔枝三百颗”,清润的甜蜜在口腔中涌流;

图2|图虫创意 ©


途径吴越,将杨梅记在心间;品味橙橘,脱口而出“三日手犹香”


被贬儋州,生蚝的香,要配着撒点白糖,还写信向弟弟和儿子炫耀。

图1|纪录片《鲜生史》 ©


就连江苏河豚与鱼肉,也吃得“盎然有味”,“值那一死”。

图|纪录片《鲜生史》 ©


他还会酿酒,自夸“开瓮香满城”,书画诗酒茶,诗酒趁年华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

“三杯忘万虑,醒后还皎皎”

“半醒半醉问诸黎……,家在牛栏而复西”


可惜东坡人菜瘾大,是个三杯倒,甚至喝醉了到牛栏睡觉。


此番热爱,更让一众好友的肠胃“澎湃”,拉肚子的不少,敢怒不敢言。


毕竟,谁能拒绝笑嘻嘻的东坡呢?早睡早起的张怀民都不能。


美食治愈人心,美景治愈双眼。


苏轼曾写过一首朗朗上口的回文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寥寥几笔,趣致丛生。


全诗从赏花开始到赏花结束,句句承接,正应了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精妙。


其实人生不也正是这样的循环,一生花开花落,哪有一帆风顺,不过想开一些。


于是豁达的苏轼又重拾人生之乐,晚上睡不着就赏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


精神内耗了,就找点吃的,酸甜苦辣中,不也藏着人生真谛吗。

图|纪录片《苏轼》 ©



可惜,人生不是只有花前月下,大雪纷飞的日子,总是突如其来,久久不走。


谁的一生,没有几场暴风雪呢。


木心说要在“悲喜交集处寻我”,苏轼也避不开——


事业的贬谪从未停止,人生的悲痛也一直在。22丧母,30丧妻,31丧父,49丧子……就像一本书中说的“古人的苦难在后人心中总是非常淡漠,可对经历者来说,却是日积月累的承受”。

图|网络 ©


纵然苏轼以豁达自渡,与苦难和解,仍然被绑着走过十里街巷,独自忍受4个多月狱卒毒打的暗夜,流放蛮荒多年差点死去,在一次次挣扎着走出坎坷时,又迎来“子欲爱而亲不待”。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稚儿,两岁夭折;“不思量自难忘”的发妻,生死茫茫,年年断肠;“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的信念抱负,最终归于一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图|网络 ©


一生的风雪有多重?重到能让一个说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也感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没有对生活真正绝望过的人,很难真正了解生活并热爱生活。真正的救赎,从来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图2|纪录片《苏轼》 ©


对于苏轼来说,豁达是一种选择。


即使庐山烟雨浙江潮”,“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仍然“一笑人间千古”“自爱铿然曳杖声”。


因为“人间有味是清欢”,所以“寄至味于淡泊”“江海寄余生”

图|网络©


既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且陶陶,乐尽天真”“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领悟“天容海色本澄清”“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所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懂得“着力即差”,所以向往“依然一笑作春温”……

图|网络©


从低处走向高处,人皆欣然奔赴。从巅峰跌落低谷,几人能坦然在黑夜里起舞?


但东坡做到了。他知道匆匆过客,不过是“有情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唯有“谈笑于生死之际”后,留在身边的人,才能在风雪落尽时,并肩同行。

图1|网络©


对于苏轼来说,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手足,“知道故人相念否”的朋友,让他的人生有了色彩,也有了滋味。


于是他也将这份珍惜,化为人间的风味,治愈彼此的心。

图|纪录片《苏东坡》 ©


就像蒋勋说的“最好的关心有时候不一定是语言,而是一种味觉上的照顾”


苏轼在《豆粥》里写“地堆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家人团坐,同食一锅温暖的薄粥也足以动人。


春天的芥菜翠绿,清蒸的白鱼鲜美,与好友同食,更颇具田园安然的风味。


就地取材,杭州的莼菜、徐州的炒鸡、惠州的梅菜扣肉,别人不喜的羊蝎子……都能成就一番美味。


再大的风雪,遇上了暖暖的炊烟,也足以消解。


人这一生,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

图|纪录片《苏东坡》 ©


被贬黄州时,苏轼在室画雪,命名为“雪堂”,将人生的坎坷,化为通透。


寒食帖》的忧伤与苦痛,也就这样四散在岁月里,他踏雪寻梅,心安处也是故乡。


一杯清茶,一杯淡酒,便在这里赏尽凌霄花的艳丽与生机,带着期待,逾越每一个人生的冬季。

图2|我是今运 ©



历经风浪却仍存赤子之心的人,往往让人心生崇敬却不遥远,深感亲切却可仰望。


苏轼便是这样。


在一次贬谪途中,他途径风浪袭船,船只倾斜摇晃,“归路茫然”。但他却不畏艰险,在渡河后提笔写下——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有时候人生不会得偿所愿,处处是危岩怪石阻隔。


但历经波折的苏轼,却将自己化为一轮明月,高悬在上,朗照世人。他念“明月几时有”,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他也遥映于水,将一生见过的光,化为“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通透人心,留给世界无限的光明。

图|纪录片《苏轼》 ©


更潇洒吟出——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即使“雪上偶然留指爪”,即使“寂寞沙洲冷”,即使“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但从苏轼变成苏东坡开始,他就将月光照亮了人生的每一处山坡

图|网络 ©


如果人生并不平坦,何妨淡然看待起落?有坡便安于“坡”,功业既“闲”,便做个闲人,且行且乐。


且在风味里感受舌尖鲜活,且在豁达中享受人间的快活。

图1|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 ©


林语堂曾说:


苏轼“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老饕赋》最后一句,便是他生而“欣然”的写照——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我们纪念他,也想念他,因为他就像古时的月亮,映照出今世的月光。


我们敬佩他,也亲近他,更与他一次又一次的相遇。


他总是像一个友善的朋友,在我们读书时,提醒“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我们迷茫时,点悟“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我们被误解时,开解“天地有大勇者,无故加之而不怒”


在我们失落时,拍拍肩说“莫怕”——

图|纪录片《苏东坡》 ©


恍然间,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条,突然下起大雨的沙湖道。


有雨具的人都走了,雨水狠狠敲打、濡湿出一片泥泞与狼狈。


一位留着髯须,肚子吃得滚圆,乐呵呵的大叔,一把搀起每一个跌倒后茫然无措的人,带着他们走出人生的落魄,重新蓄满勇气面对生命的起落。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87岁的东坡,好像永远走着、笑着、赏着人间的美景乐事,用风味和美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滋味人生。


只要我们依然记得他的诗句、他的美食、他的故事,他就会一直朗照世界,抚慰人心。

图|纪录片《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