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曾子论士之精神:弘毅之道与道德追求解析

发表时间: 2024-09-13 17:40

曾子论士之精神:弘毅之道与道德追求解析

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即,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远、意志坚定,(因为)他们所承担的责任重大,且过程漫长,路途遥远。(当然)把推行仁爱于普天之下当作自己的任务,还不够重大吗?担此大任,至死方休,还不算路途遥远吗?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对自身价值的最高体认。

这里不对本则内容进行意义上的解读和拓展,仅从句式角度,来体会作为读书人的曾子将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抱负、追求,在远古的华夏源头就定位在至高境界,而且语气坚定、态度坚决,不容质疑,不容辩驳,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敷衍应付!

试看,本则句式的特殊之处

《论语》此则,虽仅三句,但句句是变式句,而非惯常使用的陈述句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首句先用双重否定“不可以不”来加强语势,丝毫不给别人以置喙的空间与机会;同时又采用了后置因果句式,先强调结果“弘毅”的绝对重要性,然后才解释“任重道远”的原因。两种特殊句式,将这一因果判定推上无可指摘的至高境界。如果换成一般句式,正常陈述“任重道远,士须弘毅”,则轻描淡写,索然寡味,断不会如此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后两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则都采用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突出“任重”与“道远”的非同一般,同时,这两个反问句又是“任重而道远”的后置原因,之所以倒置也是为了突出“任重道远”分量。如果改为一般陈述“仁以为己任,重矣;死而后已,远矣”,则感叹语气明显增强,给人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大大减弱了身体力行的决绝态度和强人以行的最高要求。是的,这里曾子不仅是在要求自己,同时也力求所有知识分子都能有此共鸣!

由此可见,依照原意语序和正常句式应当是“仁以为己任,重矣;死而后已,远矣。故曰任重而道远,是以士必弘毅。”这样一来,三句话之间有明显的连续因果关系,且层层递进。

而曾子将最重一层结果前置,并用双重否定句加以强调,第一层的后置原因又成为第二层的前置结果,自然也有强调意味,同时,还将第二层后置原因又变为反问句,再次强调。

于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两重因果便成递退语势,“弘毅”因“任重道远”,“任重道远”因“仁为己任和死而后已”。可见曾子对士人必须“弘毅”的态度无比坚定,不容置疑。

当然,这既是曾子在严格克己,也是他在强力提醒所有的读书士人!

用心力道,不可谓不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