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花石品鉴网

唐朝的审美变革:重新定义‘胖’的内涵

发表时间: 2024-07-27 21:02

唐朝的审美变革:重新定义‘胖’的内涵

如果让你形容一个美女的话,你会如何形容?

回看我国上下几千年历史文明,其中关于描述女子样貌、气质及佳的语言,数不胜数,但是流传下来并被广为熟知的,诗仙李白的这首《清平调》,绝对排得上前茅: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彩、牡丹、春风、露水等都用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貌,可见杨贵妃的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美。

众所周知,唐朝以“胖”为美,相较于现代社会中,那些纤细的身材常常被视为美丽的象征,明星、模特和广告无不推崇着这种标准,唐朝的“美”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唐朝流行的胖,不是你以为的胖,看到杨贵妃的身高体重后,就懂了。

唐朝的审美观念

在我们大众的认知中,唐朝的审美观念可谓独具一格,丰满的体态被视为美丽的标志,这与现代社会追求的苗条身材形成鲜明对比。

在唐代,丰满的女性体态象征着健康和富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物质生活的充足和文化开放的追求。

在《簪花仕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描绘了唐代仕女们丰盈的身姿和华丽的服饰,她们的体态远非现代意义上的“胖”,而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健康的美。

唐代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多以丰满的女性形象为主,例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身体曲线流畅,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唐朝的文学作品也多次提到女性的丰满体态,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杨贵妃“肌肤若冰雪,细腰堪持,举步生莲花”,尽显她的美丽和优雅。

可以说,唐朝的审美标准是建立在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高度追求之上的。

不仅仅是艺术作品,唐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女性的体态也受到重视。

唐代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物质生活的富裕使得人们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这也反映在对女性体态的审美中。

饱满的体态象征着富足的生活,成为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美的标准。

唐代女性以健康、活力和丰盈为美,这种审美观念无疑体现了一个开放、包容和繁荣的时代风貌。

杨贵妃的体型标准

李白口中杨贵妃,无疑是唐代美的象征。

提到杨玉环,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就具有绝世容颜和过人才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在咸宜公主的府邸游宴中遇见了皇子李瑁,这一见面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由于李瑁的母亲武惠妃的推荐,唐玄宗最终允许李瑁将她迎娶为妃。

婚后不久,杨玉环便以她的美貌和才艺赢得了皇室的宠爱。

她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包括了舞蹈和歌唱的练习,更多的是在宫廷中与皇室成员的互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

她的才艺在各种宴会和庆典中展示无遗,尤其是她擅长的霓裳羽衣舞,更是让每一个观看的人为之倾倒。

武惠妃去世后,宫中空缺了一位能得到唐玄宗极大宠爱的女子。

杨玉环以她那超凡脱俗的气质和才能,很自然地成为了皇室关注的焦点。

在唐玄宗的一次偶然见面中,他被杨玉环的美丽和才华深深吸引,决定将她接入宫中,使她成为自己身边不可或缺的人。

唐玄宗为了合法化杨玉环的地位,并且割断她与寿王的夫妻关系,发出诏令将她封为女道士,名为太真,意在为她进入皇宫作准备。

这一决定,虽然在形式上使她出家为道士,实则开启了她成为后宫佳丽的新篇章。她的官方地位虽然是道士,但在宫中的待遇和尊重却与皇后无异。

在成为贵妃之前,杨玉环已经是宫中无人不知的存在。

她不仅参与决定后宫事务,还经常与唐玄宗共赏音乐与舞蹈,两人的感情日益加深。最终,在天宝四年的夏季,唐玄宗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这一地位的提升,使她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而杨贵妃前后能深受唐玄宗父子的宠爱,她的容貌、气质、才华缺一不可。

据网上很多媒体说,有野史记载,杨贵妃身高大约在一米六四左右,体重大约在138斤。

李白在《清平调》里赞美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她那如花般美丽的容貌和如云般飘逸的身姿,让她成为唐代美的代名词。

杨贵妃不仅美貌出众,她的身形也恰到好处地符合唐代的审美标准。

她的体态丰满,但绝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肥胖”,而是健康、富有活力的象征。

杜甫《丽人行》描写杨贵妃说的是“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可见,杨贵妃并不是真正的“肥胖”。

而杨贵妃的体型在当时被视为完美的代表,这不仅是她个人的特质,更反映了唐代的审美取向。

在那个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健康丰满的体态代表了对生活的享受和对美的追求。

除了文学作品,杨贵妃的形象还出现在许多绘画和雕塑中,这些艺术作品进一步印证了她在唐代审美中的地位。

她那富有曲线的身姿和优雅的气质,成为后世追忆和再现唐代风华的重要素材。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唐代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的时期,这种社会背景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从唐朝到现代,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在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而现代社会则倾向于追求苗条和健美的身材。

这种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生活和健康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当然了,杨贵妃138斤左右依旧能“回眸一笑百媚生”,和唐朝的妆容以及服饰也有很大的关系。

进入盛唐时期,进入盛唐时期,随着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加开放。

女性服饰开始追求美观与舒适,并逐渐变得更加华丽和精致。

据《新唐书》记载,这一时期的女性喜欢穿着霓裳羽衣舞的服装,裙子变得更加轻盈飘逸,颜色也更为丰富多彩。

这种服饰,身材丰满的人,搭配唐朝独有的妆造,穿着看起来更有韵味、大气。

如果还是想象不了138斤的女子船上唐服能惊艳众人的话,可以看一下当年林芳兵版本的杨玉环。据说,当年,林芳兵为了还原杨贵妃的“丰满”。特意从90斤增重了50斤,最终以140斤左右的体重,成功将“杨玉环”的美,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唐朝女性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整体的繁荣与自信。

在这个时期,唐玄宗的宫廷对女性服饰的影响尤为显著。

贵妃杨玉环的服饰选择,尤其是其喜爱的各种细致的绣花长裙,成为了时尚的风向标。

她的装扮常常是华美与奢侈的代名词,影响着整个帝国的女性服饰风尚。

唐朝的审美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社会虽然普遍追求苗条,但随着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接受不同的美。

唐朝的“以胖为美”提醒我们,美的标准是多元的,每个时代、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唐朝的美学标准不仅仅是对体态的要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体现。现代社会在追求健康和美的过程中,可以从唐代的审美观念中汲取灵感。

唐代人对生活品质和健康的追求,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看待美,这种态度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审美观的变迁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更是内在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反映。

唐朝的审美观念让我们看到,一个开放、繁荣和包容的社会,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美。

现代社会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审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参考资料:

1.《唐代女性真的以肥为美吗?》正观新闻

2.《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杨贵妃有多胖》汾水涛声